六国论优秀教案

导读大家好,霖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六国论优秀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六国论优秀教案  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大家好,霖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六国论优秀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论优秀教案

  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师:再准确点说,应是——

  生:“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师:你再说说“先王”的正确做法。

  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师:其结果是——

  生:“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也。”

  生:老师,文章第一段写了那么多人,有什么作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解答?

  生:我认为那是为提出论点作准备。

  师:能否说得具体些?

  生:是通过分析,为提出论点作铺垫。

  师:实质仍是一样,还是不具体。大家请看,第一、二两句,是说“士”多,且多怀技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何可胜数”之后,是说六国贵族和秦相吕不韦都曾大规模地“养土”,只是导致结果截然相反的关键在于“区处条理”,而不在乎养与不养。

  好。下面我们再看看小苏是如何分析的。××,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正面阐述韩、魏所处的位置的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师:不错。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论述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果结合第一段的论点,即“不知天下之势”和最末一段对天下诸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来考察,第三段说的天下诸侯不知“势”,只不过是从秦的角度来谈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三段仍是从反面来谈问题。第二段倒是从正面说的。但说的不是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而是说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而且是从齐、楚、燕、赵和秦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下面,我们再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大苏和小苏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以大量的史实作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对照,来显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对第一段提出的论点加以证明。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比较一下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同学们可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声讨论。

  (生:讨论。约6分钟。)

  师:好,我们先明确这三篇同题文章的共同点。××,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他们的写作目的,都是针对北宋王朝的现实,有感而发的。

  师:对。这就人们常说的借古讽今,寄托讽谏之意,具体他说,老苏是如何表达讽谏之意的?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师:那大苏呢?

  生:……

  师:小苏呢?

  生:……

  师:好,你请坐。大苏、小苏的表述不如老苏那么明确,是吧?

  生:是。

  师:这也许是他们的同中之异的表现之一吧。大苏要说的是要“养士”,即尊重人才,亦即效法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子共之”;小苏的意思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即后方不要享乐腐化,以至偏安,要支援前方。不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可见,这个讽谏的意思,要从文中提取、归纳。

  下边,我们来说说,“异”有哪些?

  生: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

  师:这是一条。还有——

  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

  师:对。这是第二条。大苏、小苏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而老苏的是——

  生:六国分别论述。

  师:具体一点。

  生:先说赂秦的韩、魏、楚,再说不赂的齐、燕、赵。

  师:即使是齐、燕、赵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赵是——

  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师:燕、赵呢?和“始”相应的是——

  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好。还有没有“第三条”?

  生:有。

  师:是什么?

  生:苏询的论述集中在六国,条理一分清楚,苏轼和苏辙一会说六国(或“四国”),一会说秦,不太好把握。

  师:很好。如果这也算一条的话,想想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什么有关?

  生:可能是论点吧。

  师:对,就是论点。其实,这还涉及到他们写文章各自不同的风格。如果把苏询的风格概括为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有纵横家的风采的话,那么苏轼呢?文章的第一段写各国贵族争相养士,大肆地铺陈夸张,竭力渲染,是不是象一个词赋家或者说诗人呢?

  生:是。

  师:而苏辙的风格则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更象一个——

  生:军事家。

  师:对。军事家,军事战略家。

  三篇文章,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哪一篇?

  (生:各抒己见。)

  师:我把上面提的问题具体化,哪一篇论述问题相对全面些?比如说,大苏说的“养士”,小苏说的“明势”,在老苏文中有无体现?

  生:有。

  师:在哪里?

  生:在倒数的第二段。

  师:再加上前一段的最后一句,就是“向使三国……”我们一齐来背诵一遍。预备——起。

  (生:齐背。)

  师:好,我们从中概括出要点来,就有这些:不赂敌,要用武,要团结,封谋臣,礼奇才……可见,大苏是在“礼奇才”,小苏是在“要团结”这两个侧面的具体展开。

  以上,我们初步探IYT三个问题,即三篇同题文章论点及其提出的方式,它们论证论点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同中之异,附带涉及文章的风格。

  下面,我再介绍一篇《六国论》的观点。(生:啊?还有啊!)是的。这是清代李侦写的。李帧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而“秦能独为之”,是“得天助”。请大家运用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历史课所学过的知识,即战国时期秦和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各国变法的实际,写出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题目就叫“六国新论”吧。下去后查查资料,作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认识一定会比古人更深刻、更全面。

  好,下课。


更多高一语文相关文章推荐:

1.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2.2016年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4.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5.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

6.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7.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8.高一语文《采薇》优秀教案

9.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2016】

10.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