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宝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生活在树上浙江卷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浙江作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浙江满分作文 《生活在树上》 原文
住在树上@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切实践传统都被瓦解了”为目标。源于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参考意义。但面对看似无边无际的未来天空,我更想活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里,而不是过早地抖起来。
我们热情的灵魂天生具有超越的追求,不屑于古老坐标的束缚,钟情于别处的芬芳。但是,当这种期待流入对过去观念的不假思索的批判,甚至走向虚无和达达主义,就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和错位,永远无法用逾越规则来辩解。而即使我们有了详细的蓝图,我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已经在潮流的顶端下了锚。
“我的生活故事总是嵌入在那些故事中,从中我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麦金太尔的话一针见血。人的社会性是消除不了的,我们要因为风一直往高处走。暂且把社会和家庭看做一个有着细细山脊的象征性物体,部分原因是我们还缺乏经验来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远远凌驾于知识分子的傲慢之上。
在争取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是在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中动态塑造的过程。而我们的基本素材就是对不同生活方式和角色的认知和认同。住在树上的柯西莫,给强盗送书,兴修水利,维护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坚实而实际的。如果我们借用过去韦伯的话来“附魔”不断膨胀的自我,那么我们可能在失去期望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自我是狭隘和过时的。但我们应该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性和其叛逃到批判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和孩子之前省略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其“永恒的重复”就不能成立。更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念西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把自己16年的地下生活沦为桥段素材,我们也没有资格斥之为媚俗。
毕竟蓝图上的差距只是观念上的差异,实践领域的差异未必明确。比如,当我们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在途中就踏入了权力之玉。这是伴随着期望的消失还是期望的实现?当我们塑造我们的生活时,生活也塑造了我们。你不能否认原生家庭性和社会性,也要承认你的画面是轻佻扭曲的,不如先放下经验再说文字。用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去欣赏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海与帆》,遵从维特根斯坦的话,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树》中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个体的超越性,保持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直而不拘泥的一维形象。这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住在树上,——永远爱着大地,——升到天上。
二、生活在树上作文赏析
点评专家:陈建新
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
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浙江大学副教授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很少遇到的考试作文。它的文字老练隐晦,思想深刻稳重。
第一遍看完,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试作文。但是,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家庭和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文章自始至终逻辑严谨,推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用都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填词。但是在这次高考中,有太多的作文以这种方式引用各种名言。
当然,这种写法容易让人理解,所以第一个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最后两个老师给了55分,这说明我们阅卷老师还是能鉴别作文质量的。作文评审团的老师认真阅读了这篇作文,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我们看来,给这篇作文打满分,不仅是给这篇作文一个合适的分数,也是为了显示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是,要这样写,考生需要读很多书,而不是背诵几段名言。但是文字的表达是那么的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当然,我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的默默无闻。
热评:
1.哈哈,这篇作文给我一种英语阅读理解的感觉。我知道所有的单词,但我不明白我说什么。
2.如果你不能理解它,不要担心说它不好。
3.仔细看看这篇文章,其实不仅仅是晦涩难懂,而是有存在主义在里面。不用担心模仿的“歪风”。这个层次九十九个人都学不会,只会画老虎和狗。
4.这种文章可以在考场上写。平时的基本功和阅读量,以及你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自我修养和提高,课堂之外的。
其实很多句子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只是看起来没那么深刻。我还是比较喜欢简洁明了的句子。太冒险了。
以防阅卷老师水平不够或者一花时间就眼神变冷。
就这些,请继续关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