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林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探秘,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清末(1903年)改为湖南大学,至今仍是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少有的“千年学府”。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
岳麓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文化名山。西晋以前是道教活动的据点,有万寿宫、崇真等。
庐山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史四年(268),至今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鉴山寺曾在此求学。
道林寺建于六朝。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时,两个和尚智远等人在庐山寺脚下“思儒”“割地造屋”,建起了“居士”学派。岳麓书院是在致远办学的基础上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刺史朱东在岳麓山下的黄豹洞附近正式建立岳麓书院,原为僧人办学之地。
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7),岳麓书院在北宋进入全盛时期。
大中福八年(公元1015年),亲自召见鄢市长,称赞好学。他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名字开始响遍天下,有“潇湘竹丝”之誉。迄今为止,明代岳麓书院的刻石是宋真宗的手迹。在周的领导下,岳麓书院在学生数量和机构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四大书院之一。
清嘉庆年间,袁任命为岳麓书院院长。看门人让他写门联的题目,袁让大家来以“唯楚有才”为上联。大家还没来得及打坐,他的徒弟张中杰就到了。有人告诉他门联的事后,张中杰马上说,“盛世在斯”。大家称赞得好,师生们写的这幅对联成了岳麓书院的门联。
2、白鹿洞书院
鲁东书院位于五老峰南麓(今江西省九江市),享有“海上第一书院”的美誉。创建于南唐元年(940年),是中国第一所完整的书院。“庐山郭雪”(又名“白鹿郭雪”)建立于南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割据政府在都城之外建立的郭雪;宋代理学家朱在成为芷南康郡(今县)时,重修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书院的办学规则和宗旨,并请其赐钱额和御书,使其声名远扬,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间中华文化的重要摇篮。
唐代,白洞原是诗人李伯兄弟隐居求学之地。李博养白鹿自娱自乐。传说这只鹿很了解人类的本性,能跋涉几十英里到幸子县为它的主人买书、纸、笔和墨水。李博被戏称为“白鹿原先生”。后来做了江州刺史,在那里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白鹿洞。白居易过江州,赠李勃一首诗,即有“你家白鹿洞闻路生苔”之说。
早些年,它只是一个旅游景点,直到南唐,当世界陷入混乱,一个
宋初,九江人在遗址上建了白鹿洞书院。赵匡胤、宋太祖下令将国子监刻的《九经》等书交给白鹿洞书院。该学院的知名度立即提高,有近一百名学生。这一时期被视为世界四大书院之一。公元980年,白鹿洞大师调任为官,白鹿洞书院再次被废。公元1002年,宋真宗赵恒颁布圣旨,带动了全国治学的兴起和白鹿洞书院的修缮。公元1054年,白鹿洞书院毁于兵火。这期间耕地被开垦,书院无法继续供餐。学生陆续离开,校舍逐渐倒塌。学院很快就关闭了。北宋末,金兵南下,书院荒废百年。
南宋时期,中国理学开始兴盛,书院复兴成为当时的一场重要运动。朱的出现,正式确立了白鹿洞此后700年的学术地位,直至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被称为“中国第一书院”。
3、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北部正水、湘江、耒水交汇的石鼓山上。书院创建于唐元和五年(810),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三面环水,四面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风景秀丽,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走角,江面帆影,渔歌晚。自古就有“石鼓,江山美景”之称。1939年,侵华日军战机轰炸衡阳,书院被毁。2006年,按照清朝的建筑格局重建。
宋太平兴国第二年(978),宋太宗赵匡义赠“石鼓书院”一块牌匾和一块学习场地。
宋道三年(997),李宽人李时珍根据他的故事重建书院,并招收了许多弟子,石鼓书院成为官方书院。
宋仁宗游静二年(1035),衡州知府刘玲在石鼓书院讲学。看完之后,宋仁宗给了他“石鼓书院”的称号。因为皇帝两次赐,石鼓书院进入全盛时期,与绥阳、岳麓、白鹿洞并列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很多名人都在这里讲学,比如苏轼、周敦颐。
4、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原名书院,原位于河南商丘县城南,五代以后由晋代杨创建。
靖康国难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